欢迎您访问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请输入关键字:
聚慧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工程业绩 院士工作站 十二五水专项 网上招聘 客服中心
 
企业动态
行业动态
公告栏
 
工程业绩 Project
 
新闻资讯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公司领导重要文章在杂志上全文发表
 
发布时间:7/14/2018

      近日出版的《无锡环保产业》杂志,全文发表了公司领导包总在无锡市政协十四届二次全会专题会议上的发言《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 推动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全文约5000余字,提出了“如何结合无锡实际,充分释放本土企业家这个发展的源动力,更好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利用无锡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受到各方关注。

     该文指出:在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无锡智造进军的征途上,我们还要关注近些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兴产业。例如:在科学“治太”、“河长制”建设中,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资金,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水生态修复治理技术和产、学、研结合创新成果。无锡目前又建有全国首家水生态科技园——无锡市宛山荡水生态科技园。如果能利用好无锡现有的全国唯一的水生态科技园的牌子,在无锡建立国内首家创新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从而大力发展水生态科技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

     水生态科技产业园的建立,可以促进水生态科技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互动和对接,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科研构架体系,充分发挥水生态科技研发中心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能力和吸收再创新能力。

     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全国唯一的水生态科技园的牌子,在无锡建立国内首家创新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对于大力发展现代水生态科技产业,从而把无锡的水生态科技成果为全国水环境整治服务和共享。

还有,如无锡的淤泥固化资源化利用处理技术,这一由无锡本地科技人员联合国内著名高等科研院所教授专家研制的新兴技术,近年来创造了我国淤泥处理史上五项全国第一,还先后获得国家海洋科学奖、水利部最高科技奖“大禹奖”等重要奖项。

    当前,无锡在河湖整治,“河长制”建设中,遇到水面下不断淤积、增长的淤泥,对水环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处理好清理的淤泥,实际上是“治太”和“河长制”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处理好清理的淤泥,不仅容易水土流失,那些清理上岸的淤泥水土流失又会回到河湖。影响水环境整治。据初步测算,我市仅市区每年需要处置的淤泥和泥浆高达500万立方米左右。按每亩平均堆放2500立方米测算,需占用2000亩土地资源。

    无锡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的核心技术创建国内首家高科技的泥处理中心,可以完成泥的“收集、分选、处理、利用”整个完整的产业化流程,把泥处理推向专业化、产业化,从而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淤泥、建筑泥浆等泥废弃物的出路,实现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已于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由环保部、农业部发布的《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发〔2017〕130号文件《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对“排放、倾倒、使用污泥、清淤底泥、尾矿(渣)等可能对土壤造成污染的固体废物”作出了严格规定。因此,如果在我市率先建立泥处理中心,不仅是严格执行法律、保护生态环境、规范淤泥治理、防止二次污染的需要,更有利于发挥我市先发优势,为源于无锡的“河长制”建设增添新的内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为“河长制”建设增加亮点。

     同期杂志上还转载了无锡日报记者写的《无锡“治太”核心技术向外输出》一文。《聚慧生态环保联合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参与黑臭河道治理成效显著》也首次在杂志上亮相,值得关注。该期杂志的“技术交流”上刊登了公司科技人员写的《絮凝剂在泥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也引起广泛关注。

    《无锡环保产业》杂志由无锡市环境保护局主管,发送对象为全国、省、市环保产业协会和政府管理部门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返回]
 
主页导航 | 关于我们 | 产品中心 | 工程业绩 | 院士工作站 | 十二五水专项
 
 
 
 
Copyright ® 2014 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技术支持:无锡火狐科技备案号:苏ICP备110330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