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的无锡日报以《抱湖枕江,同心擦亮生态底色》为标题,发表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发言,其中重点介绍了公司包总在“两会”上的建议。全文如下:
伴随产业强市的铿锵脚步,无锡生态环境正向“绿色”进发。 2018年,污染防治攻坚战初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产业结构的调轻、调绿,让无锡这座城的生态“底色”愈加浓厚。 展望未来,抱湖枕江是无锡的自然禀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家底。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擦亮生态底色,纷纷建言献策。
市两会召开期间,太湖治理传来好消息。昨天,省太湖水污染治理检查考核组来到我市,对2018年度无锡太湖治理工作展开“全面体检”。治太十一年间,整个太湖流域人口增加了2000万、GDP 是原来的3倍,太湖水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一年比一年好”的目标,无锡也从过去太湖水域的“后进”不断追赶,成为好于全太湖平均的“优等生”。 治水,始终是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始终是市委市政府紧抓不放的重点工作。未来,太湖治理该如何继续向着“引领”奋进?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前来支招。 太湖治理,向着“引领”奋进 十一年攻坚,无锡的汗水没白流 2018年,太湖治理进入“新十年”,无锡捧出了一份值得称赞的“成绩单”。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太湖无锡水域主要水质指标好于全太湖,连续第十一年实现安全度夏和“两个确保”。“虽然着墨不多,可在这两句话背后,藏着大量水质改善的细分指标。”市政协委员顾岗亲历太湖治理,对个别数据变化如数家珍:总氮指标十一年来首次达到IV类标准,从三年前的每升1.82毫克降为每升1.26毫克,下降幅度为30.8%,“总氮指标过去是劣V类,属于各类指标中最差的,如今终于赶上其他指标的水平了。” 摆脱“后进”、追赶“标杆”,这就是无锡水域攻坚之路的真实写照。“无锡付出的汗水没有白流。”顾岗表示,自2016年新一轮太湖治理打响后,无锡先后实施了881个“治太”项目,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其中2017、2018两年项目完成率均为100%。“最值得骄傲的总氮指标下降,也与实笃笃的项目完成有关。”据介绍,2018年我市完成了沿太湖3公里缓冲带水产养殖整治和滆湖围网拆除工作,加上全面铺开的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直接入湖的“富营养”因子被成功拦截。 创新技术,对症“良方”频现 国外湖泊治理经验告诉我们,太湖治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尽管成绩令人欣喜,不过水质改善的拐点尚未到来。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把母亲湖的治理放在心上,不断给出一些对症的创新“良方”。 市政协委员徐新宇,在会前实地调研了多家污水处理厂,就“建设生态湿地,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问题,在政协大组讨论上发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新宇表示,过去污水经处理后直排河道,最终进入太湖,尽管达到了排放标准,出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仍对太湖湖体有污染风险。如果经过生态湿地这一自然生态系统,能进一步强化对尾水的净化效果,更能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从而沉淀和排除水中的毒物和杂质。 市政协委员包小为这次带来的4个提案中,有2个涉及太湖淤泥的处理。“聚泥成岛是一种非常系统科学的湖泊治理方法。”包小为认为,太湖作为一个浅水型湖泊,环境容量有限,难以实现自净。如果可以把湖底淤泥堆积物、污染物取出来,将清淤疏浚后形成的泥沙堆积成岛,这个岛既是独立的生态体系,也可作为治理平台。“淤泥固化再利用是关键。”包小为历数了无锡在这一技术上的探索成果,在他看来,尽快总结经验,重视利用和放大我市的先发优势,太湖治理将有新的发展。 全流域发力,治理迎来新机遇 太湖是无锡人的母亲湖,更是长三角地区的一颗靓丽明珠,太湖治理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发力。市人大代表刘赛洪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宜兴地处流域的下游、太湖的上游,无锡市13条入湖河道中9条在宜兴,而位于宜兴北部区域的殷村港、百渎港、大浦港等受上游客水影响,水质时常有波动。 “一定要把好流域入太湖的最后一个关口。”刘赛洪回忆说,2018年上半年,殷村港、百渎港等断面出现水质波动,宜兴市环保部门创新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通过指标的定量、定性分析,查找环境污染根源。同时,主动作为,与常州市武进区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较好地化解了上游客水对太湖水质的影响,两条河道断面向III类水质跨越。 “新一轮机构改革也为太湖治理赢得更多助力。”顾岗在采访最后期待满满。他告诉记者,市生态环境局挂市太湖办牌子,其他部门水污染防治的职责划归市生态环境局,充实了太湖治理的帮手,未来无锡的太湖治理之路将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